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两部党内重要法规的制定与发布传递新信息
5月27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及《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对外公布。
这两部重要党内法规的制定和公布,有什么重大意义,有哪些显著亮点?围绕这些问题,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采访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了解读。
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重大举措
“党内法规是党的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甄小英说,科学的党内法规决定着党的兴衰,也关系国家的命运。
一个政党内部规章制度的完备程度,是其发展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党内法规是党内规章制度的高级形态,党内法规建设是党的制度建设的核心环节。
1990年,党中央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正式使用了“党内法规”这一名称。此次发布的《制定条例》,是对《暂行条例》的修订。同时,针对党内法规备案工作,此次同步制定了《备案规定》。
“这两部党内法规的制定和公布,表明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党内法规建设,希望通过规范党内法规的制定、审查、备案和清理活动,促进从严治党,推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说。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有法度。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规章制度,党内生活的一些主要领域基本实现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专家指出,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当前党内法规建设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一些党员干部的党内法规意识比较薄弱,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统筹规划不够,制定工作滞后于时代发展和党的建设、党的工作实践,有的党内法规质量不高、针对性操作性不强,一些党内法规执行得不够好、落实得不到位。
党的十八大对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作出重要部署,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做好党内法规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甄小英表示,《制定条例》及《备案规定》的制定与发布,使党有了第一部正式、公开的党内“立法法”,对推动以党内法规建设为核心环节的党的制度建设,提升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丰富拓展执政党建设的新路子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中央以正式条例规范党内法规的制定、备案并公开发布,明确党内法规的地位和性质,实际上也是对全党的一次法制教育。”姜明安说。
提升党内法规制定的前瞻性、民主性和科学性
《制定条例》规定:制定党内法规应当统筹进行,科学编制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据了解,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编制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
“编制‘五年规划’有利于加强党内法规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明确法规制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保证其系统性、协调性和前瞻性。”甄小英说,五年规划同五年一届的党代会相衔接,也有利于检查党代会关于党的制度建设要求的落实。
《制定条例》明确规定,起草党内法规,应当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实际情况,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新的实践经验,充分了解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制定条例》对征求意见环节作了细化规定:一是规定征求意见时应当注意听取党代表大会代表和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二是规定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党内法规草案,应当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三是规定征求意见可以采取书面形式,也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网上征询等形式。
姜明安说,党内法规姓“法”,就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反映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意志、利益,体现客观规律。《制定条例》在这方面作了许多创新规定,其中调查研究、听取意见主要在于保障民主性,专家论证主要在于保障科学性。
同时,《制定条例》对“前置审核”程序作了进一步完善,明确审议批准机关收到党内法规草案后,要交由所属法规工作机构进行审核,并规定了发现问题后的处理办法和程序。
甄小英解释说,上述程序的修订,有利于解决一些地方制定党内法规过程中闭门造车、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一些党内法规质量低,甚至存在与国法、党纪相冲突和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
为更好地把住党内法规的质量关,《制定条例》还把“注重简明实用,防止繁琐重复”作为制定原则,要求党内法规方向正确,逻辑严密,表述准确、规范、简洁,具有可操作性。
此外,《制定条例》对党章、中央党内法规、省区市党委制定的党内法规的效力等级,作出了明确规定,以解决党内法规的规范冲突问题。
保障党内法规的权威性、严肃性和执行力
与1990年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相比,《制定条例》将原条例名称中的“程序”二字删去。同时,将省区市党委制定党内法规活动纳入了适用范围。
甄小英说,这次修订增加了制定工作的实体性要求,特别是对党内法规制定权限作出专门规定,明确了哪些事项只能由党的中央组织制定、哪些事项可以由中央纪委、中央各部门或省区市党委制定,有利于从根本上避免或减少无权制定、越权制定、重复制定等无序制定现象,确保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同时,将省区市党委制定党内法规纳入适用范围,有助于解决省区市党委制定党内法规的做法不够规范的问题。
与《暂行条例》相比,《制定条例》将“有的党内法规公开发布”的规定,修改为“党内法规经批准后一般应当公开发布”,确立了“以公开发布为原则、以不公开发布为例外”的制度。
“法的基本品性就是公开、透明,没有公开、透明的东西就不能叫做‘法’。”姜明安说,这样修订可以提高党内法规的知晓率,进而监督相应法规的贯彻执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党的民主性、先进性。
引人关注的是,在这次修订中,《制定条例》用专章对党内法规备案、清理与评估作出规定:
一是细化了备案制度,规定中央纪委、中央各部门和省区市党委制定的党内法规,应当自发布之日起30日内报送中央备案。正是配合这项制度,同步制定了《备案规定》。
二是增写了清理制度,要求党内法规制定机关应适时对党内法规进行清理,并根据清理情况及时作出废止、失效或者予以修改等处理。据了解,中央正在全党部署开展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集中清理工作,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三是确立了实施后评估制度,要求党内法规制定机关、起草部门和单位根据职权对党内法规执行情况、实施效果开展评估。
甄小英说,这些做法有利于强化对党内法规的监督,解决“红头文件”打架等问题;有利于摸清“底数”,加快构建科学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有利于督促党内法规的实施,维护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严肃性、权威性。
(来源:新华网)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
决定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19日召开会议,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政治局带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强调,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
会议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会议指出,当前,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总体是好的,在联系服务人民群众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也存在着不符合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的问题。特别是有的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一些领导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突出,奢靡之风严重,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精神懈怠;贪图名利,弄虚作假,不务实效;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负责任;铺张浪费,奢靡享乐,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这些问题,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会议强调,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切实加强全体党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切入点,进一步突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要贯穿“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
会议要求,各级党委(党组)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任务要求,把作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凝聚起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群众观点,弘扬优良作风,解决突出问题,保持清廉本色,使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要以好的作风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牢牢把握正面教育为主、批评和自我批评、讲求实效、分类指导和领导带头的原则,确保教育实践活动沿着正确轨道健康深入推进,努力在解决作风不实、不正、不廉上取得实效,在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取得实际成效。
(来源:新华社)
面对挑战的世界教育
——在“2013年基础教育国际化研讨会”上的发言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副主席 陶西平
当前,教育面对着许多挑战,这些挑战包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当然还有教育形态,特别是学校教育形态变化的问题,我想这些问题给我们带来困惑,当然也对教育带来了挑战。
教育面对的挑战
一、教育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
2013年2月1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了美国国情咨文演讲,演讲中涉及教育部分的重点是:加快普及学前教育,改变高中教育职能和减轻高校学费负担。
普京在俄罗斯政府主席团会议中表示,2011至2015年俄罗斯将拨款1370亿卢布发展联邦教育计划各项措施。在该计划框架下,相当部分的资金将用来发展“资优儿童教育”。
人力资源目标还是个人发展目标。我们既要通过教育开发人力资源,又要服务于个体自身发展。作为人力资源目标的实现强调教育规划,而作为个人发展目标的实现又要求教育多样化以适应不同个体的需要,这两者之间需要协调。
教育适应个体还是个体适应社会。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能结构,所以教育应该创造适合不同人的教育。但是当个人步入社会之后,社会不会去适应每个人,因此个人又必须能适应社会,所以教育既要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又要让他将来能够适应社会,前者强调个性化的教育,后者强调人的社会化过程,这两者在教育过程中需要统一。
面向优秀人才还是面向国民素质。教育究竟是要主要面向优秀人才培养还是面向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强调教育公平的时候更多是要强调对所有人同等对待,而强调优秀人才的时候又强调培养精英,所以又需要处理好教育精英性与普惠性之间的关系。
面对现实就业还是面对未来发展。当前,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几乎都存在学生接受教育之后就业难的问题,这当然由诸多因素造成。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但是教育又不能只面向学生的就业,还要为他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面对现实就业就更强调教育的现效益,而面向未来的发展就更强调教育的长远性。两者需要协调。
二、教育公平的困惑
2012年9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正式启动“教育第一”全球行动。该行动旨在通过高层面的全球主张平台,产生一个新的推动力,调动所有资源和各界合作伙伴的力量,帮助每一个孩子获得基础教育,从而切实推进与教育相关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在2015年之前如期圆满实现。
当前,各国教育关注的重点,一是教育的公平,二是教育的质量。
在公平的问题上,现在也面对着一系列的困惑,这些困惑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挑战。
公平VS发展。公平强调的是机会均等,发展强调的是水平提升。均衡水平高的地区,发展水平不一定高,教育发达的地区,不一定均衡。不能只要水平的提升但不公平,但也不能只要公平,但水平很低。所以两者如何统一也是一个问题。
公平VS差异。不同国家在推动教育公平问题上所采取的政策并不尽相同,有的强调无差别化,比如日本在一个地区之内对学校投入、办学条件各方面的要求基本一致,这样可以保证学校之间的公平。而英国提出建设特色学校,认为基础薄弱学校只有形成特色,才可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特色就是一个领域的卓越,基础薄弱学校改建时就以特色进行设计,这样就出现了差异化。两种思路都值得借鉴。公平vs选择。公平是人权,选择也是人权。我们既要提供公平的教育,又要提供选择的机会,不是不可选择的公平,而应该是“可选择的公平”,这种有选择的公平如何实现,也是难题。
公平vs选拔。高一级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需要选拔,如何选拔才能体现公平?一种认为选拔只有用刚性指标才公平,也就是“分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另一种认为不能完全靠分数,因为人的素质是全面的,要通过多种方式考察,强调突出柔性。选拔过程中如何做到刚柔相济。
三、教育质量——不是上学就能改变命运
2000年,达喀尔宣言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话,“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入学是‘胜利’,但是如果不能使他们接受保证质量的教育,那不过是一种空洞的胜利。”正如针对2月13号奥巴马的演讲,哥伦比亚大学著名教授就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机会的公平,美好的梦想》,他认为,如奥巴马所讲,一个贫穷家庭的孩子接受教育以后可以和别人一样过体面、有尊严的生活,这在20年以前的美国是可能的,在现在的美国是不可能的,原因在于目前美国的贫穷阶层在扩大,中产阶层在下滑,而富裕阶层更富,不能使所有孩子都接受保证质量的教育。教育内容知识本位vs能力导向vs价值导向。从教育内容上看,学校教育原来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现在更强调能力的培养,学校教育正从知识本位向能力导向转变。但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发现价值观教育更为重要。
拓展vs基础。目前,一种主张是应该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更为广博的知识,让更多的教学内容进入到教学领域中来;但另外一种认为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所以要集中力量把基础打好。因此,就出现了广博宽厚和集中坚实的协调。
法国于2004年颁布了教育指导法,针对法国在OECD国际学生评估中成绩下降,指出原因在于进入基础教育的内容过多,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因此,重新强调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基础教育应该完成他应该完成和能够完成的任务。为了界定什么是基础教育应该打好的基础,法国教育部颁布了《共同基础法令》提出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在七方面打好基础,其中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
四、教育方式
宽松教育vs严格教育。现在东西方教育改革走向有点相向而行,中国教育更多想学习西方的“宽松”,西方的教育更多想学中国的“严格”。关于“虎妈”的争论就是一例。宽松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严格教育更容易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两者如何统一?
传统式教学vs翻转式教学。传统式教育以教师讲授为主,而近几年开始兴起的翻转式教学就是反过来,学生在课下自学内容,课堂上进行研讨、探究。但有的翻转式教学实验造成课上、课下都没有时间,负担又重起来了。所以这种矛盾也需要协调。
终结性评价vs发展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强调结果,发展性评价强调过程。在这个问题上专家们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哥伦比亚教育大学的前院长阿瑟莱温写过一篇文章《会教与教会》,他认为美国的教师教育的弱点在于培养了一批会教的老师,但是没有培养出一批能把学生教会的老师。因此,评价教师最终还是要看结果。
五、教师队伍——谷歌的挑战
2012年3月,纽约举行了第二届世界教师大会,在这次大会上有一些共识,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学校取得更大成绩,越来越多的国家给予学校在课程设计和资源管理方面更大的自主权。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领导现在已不仅仅是一个行政管理人员。21世纪学校领导有着不同的作用和责任。各国必须成功培养高效的学校领导。同时,会上就21世纪的教师与过去有何不同做了分析,提出了这样的看法。
在过去,教师期望他们所教的内容能够延续学生的一生。而今天,个体能够在谷歌上获得知识,大量常规认知技能正被数字化或外包,教育系统必须更加强调让个体成为终身学习者,能够进行复杂的思维,并能够完成计算机不能简单代替的复杂工作。这要求学生不仅能够不断应用知识,而且要不断学习、成长,找到他们在飞速变革的世界中的位置;过去,政策关注点是教育提供,而现在关注教育结果;过去,是传递现有的知识,现在面临的挑战是一线教师需要不断应对学生拥有的知识;过去,教师只需停留在课堂,他们非常明确要教什么,现在,最先进的教育体系为学生设定了宏伟的目标,需要培养教师并提供给他们工具以构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过去,不同学生用相同的方式教,而现在教师需要用差异化教学实践来包容学生的多样化;过去的目标是标准化和一致,现在则强调独创性和个性化教育体验;过去是课程中心,而现在是学习者中心。
因此,21世纪的教师必须成为高水平的知识工作者,不断提高他们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发展。
六、学校形态——平板电脑的挑战
2011年9月美国教育部长邓肯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投入很大,却没有产生像在生产和流通领域那样的效果呢?他认为,是因为教育没有发生结构性的改变。
21世纪什么样的科学会引领世界的发展。美国专家们认为NBIC会引领世界的发展,也就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认知科学构成的聚合科技,这四者的两两融合、三三结合、四者结合,最终不仅会促进整个世界的发展,甚至有可能像当年人学会直立行走和学会语言一样改变人类的物种。
2012年《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预测六项技术将进入教育,其中涉及移动设备及其应用程序、平板电脑、基于游戏的学习、个人学习环境、增强现实、自然用户界面等。里面有一个观点值得我们注意,我们现在害怕移动设备带进学校,害怕游戏影响学生学习,这是有道理的。但地平线报告促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能不能把移动设备这种工具,以及学生喜欢的游戏变成引导学生学习的正能量。美国最近有一个调查显示,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用移动设备做作业,印度现在由政府补贴出了一种平板电脑,这种平板电脑在教学当中的应用已经在大学培养了25000名教师,而由于政府补贴这种用于教学的平板电脑目前的价格是20美元。因此,聚合科技的应用最终可能会使得学校形态改变,自组织自学习会成为教育的重要形式,最终像比尔盖茨预言的那样,学校的形态会发生改变。
如何应对挑战?
面对当代世界教育的挑战,要求我们回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世界教育创新峰会上说:“21世纪的教育需要重大创新,这是因为我们的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融合,知识驱动性也越来越强。在这情形下,我们必须就教育的目的、学习的内容、为什么学习以及如何学习开展批判的、持续的交流和对话。”她提出实现全民教育的目标需要教育创新,提高各级教育质量需要教育创新,建立全球共享的文化需要教育创新,应对深刻而快速的变革也需要教育创新。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推进教育改革,都认为教育并不完全适合自己国家发展的需要,各国政党也几乎都把教育的主张当做重要的竞选口号。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特点,首先就是政府主导,政府提出教育改革的目标,进行顶层设计。第二是问题引领,由于各国教育存在问题不同,不同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向并不完全一样。比如中国目前把减轻负担、提高质量当做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日本认为他们的宽松教育改革失败了,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所以开始增加教学时数、教育难度。第三是矛盾错综,因为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会触及不同的利益群体,因此矛盾是比较复杂的,既有观念问题,体制问题,也有利益问题。所以目前各国教育改革的推进都遇到不少困难,都在探索中前进。
博科娃讲过“多样化是创新力的源泉” 。你这个国家要想创新要借鉴不同国家的经验,比较可以使我们痛苦也可以使我们幸福,我们通过更多的比较可以看出哪些我们好,哪些我们不好。
最后引用我们的国务院副总理主管教育的刘延东同志的话,“要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以开放促进教育水平的提升。”我想,我们这次举办的基础教育国际论坛可能就是我们这种教育开放性的一个最重要的体现。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